第175章


当初跟聋老太太逗闷子,说四九城就屁大一点儿,当然也是随便说说。

  实际上,就算路上车子不多,李想国也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骡马市大街。

  果子巷只是贾家胡同北边儿的一小段。

  最繁华的时候,不到两百米的巷子里,有几十家果铺。

  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已经萧条下来,有的关门落锁,甚至有不少连招牌都拆了。

  看起来这里的搬迁也已经势在必行了。

  骑着车子进了巷子没多远,李想国还看到传说中傻柱学过的“谭家菜”在这里开的饭店。

  不过这个时期,实际上是当年谭家的几个家厨在这里经营,并没有真正的谭家人。

  谭家菜在这里经营到五四年,后边就搬去了西单,最后进了四九城饭店。

  没剩多少家果局里面品种也大多以本地水果为主,真正的“南鲜”不算很多,倒是也不再拘于批发,同样也做零售生意。

  只是这些东西的价钱,那就不是普通居民能享受得起的。

  随便找了一家店,买了七八根甘蔗,让伙计都给砍成一米左右的长段,扎成一捆。

  也借机问了下这边儿的情况。

  店里的伙计一边忙活一边跟他说。

  他们也已经接到通知,也要搬去永定门外边儿的沙子口。

  他们老板是准备等几批货忙完了就搬过去。

  不过巷子里不少店不想搬迁,干脆就准备歇业了。

  李想国不由得感叹,要是这些老板聪明,拍拍屁股走人,那还差不多。

  要不然去不去那儿能有多大差别,注定只是温水煮青蛙罢了。

  伙计也跟他说,大的几家店还在这边儿没搬过去,要他别去沙子口那边儿。

  这边儿没的果子,那边儿也没有。

  更何况以后都不知道有多少果子能运过来呢。

  老板去谈买卖没在,所以伙计什么都敢随口说。

  上边儿老板犯愁就行了,他一雇工,是没必要帮老板犯愁的。

  店少了,转起来自然快多了。

  一圈逛下来,也没用多少工夫儿。

  等他骑着车子出了果子巷,车子上除了一捆甘蔗也就只多了两个袋子。

  一个里面装了几个菠萝,还有两个木瓜。

  剩下的那个袋子里装了个七斤多的菠萝蜜。

  至于别的水果,李想国就没买了。

  剩下有的基本都是一些柑橘属的水果。

  可以说除了买来吃,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的种植价值。

  想买这些,也只要到南锣鼓巷的果铺转一圈就有了,倒也没必要今天买。

  他回头最多也就是买些自己吃,连种的念头儿都没生起过。

  淮南为橘淮北为枳,这都快成普遍真理了。

  当然橘子和枳是两种植物。

  只是单纯的因为北方气候不适合橘子生长罢了。

  又不像后世,就算到了南极,照样可以通过保护地栽培种植热带作物。

  这也不是他放弃的原因。

  他不种这东西的原因最主要是各种柑橘科水果,基本都是偶尔发现的芽变种或者是长期反复杂交选育的成果。

  能大面积种植的,都是依靠无性繁殖来的。

  自己种下去种子,都未必能发芽。

  发芽了,也未必能结果。

  就算结果了,还未必好吃。

  自己就想吃几个橘子,也真没必要拿种子在这儿死磕。

  毕竟就连梨什么的,他本身也都是抱着种着玩的心态留种的。

  到现在都一颗种子都没下地。

  橙子、橘子这些东西,他连种着玩的心思都没。

  有自己选育那工夫,自己爬都能爬到江南再回来了。

  更何况他也没必要偷着去那边儿,他可是有正当理由去的。

  原身的母亲老家就在江南。

  自己完全可以用寻亲的理由,找军管会开介绍信去那边儿。

  到了那边儿,那不是想要啥有啥吗?

  除了橘子、柚子和橙子这些东西,还可以找一找杨梅、枇杷、水蜜桃和香榧、小核桃这些东西。

  顺道还可以再弄点儿茶树、油茶树这些东西。

  更何况到了江南,也能弄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毛竹。

  就是不知道种到空间里面,还能不能真的能长出冬笋来。

  再发散下思维,这年头儿去金陵附近找些小龙虾也不难吧?

  他原先还想着如果没小龙虾,以后回东北就想办法去弄点儿蝲蛄来养。

  不过真的出去一趟,能弄到小龙虾,谁还惦记蝲蛄?

  要是有机会,高低也得弄上一批在空间养着。

  炎炎盛夏,啤酒配龙虾,那叫一个地道!

  更何况还有太湖的各种湖鲜,甚至长江三鲜、松江鲈鱼等等,也不是没机会弄到。

  要是赶到鳗鱼洄游的季节,还能跟捞鱼苗喂鸭子的渔民们换点鳗鱼苗。

  说起来要是把鳗鱼苗存起来放到后边儿,最贵的时候一条都能卖到三四十块钱。

  洄游的鳗鱼苗很小很轻,一斤就有几十上百条。

  真的放开手收上一批,放后边儿卖,轻松就能弄到几个小目标。

  再不行,囤上几吨五六斤以上的黄花鱼,放到后边儿,老年生活不也能过得安稳如意吗?

  更何况还有黄唇鱼什么的。

  所以说有空间的穿越者真想赚钱,有着后世的见识,那真比捡钱还轻松。

  干嘛非得赶着要钱没用,有票没地方花的年代卖粮卖肉去赚杀头钱?

  李想国倒是能想到一个原因,可能那些作者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到后边儿吧。

  毕竟没了同行参考,也没了电视剧借鉴,那全得自己编,多累啊?

  这边儿繁华多了,绕了几条胡同,发现人都很多。

  他也不再想着把东西收到空间。

  干脆又绕回来,进了一家河鲜店,挑着藕、茨菇和马蹄各买了几斤。

  出来以后,他倒是想起了茭白。

  舌尖上的中国,把茭白和蒲菜或者叫蒲根蒲笋混淆了,他们说茭白是蒲笋的变异。

  事实上并不是这样,这两者不说风马牛不相及,最起码也是屁的关系也没有。

  蒲菜是蒲草的嫩假茎,感染黑粉菌的菰根部膨大形成的才是茭白。

  当然,长了茭白以后,菰就不能抽穗,也不能再收获菰米了。

  野生的菰倒是到处都有,自己等着夏天时候倒是可以再去水边找找。

  以后再弄点儿菌种,到时候就可以选择吃茭白或者是菰米。

  想到这个,也让他想起来高粱乌米。

  乌米同样也是感染了黑粉菌以后形成的。

  李想国上辈子小的时候,最喜欢的就是去高粱地里找这个。

  掰上一把,带回家慢慢吃。

  要是吃到老的,就粘得满嘴的孢子,弄得连嘴唇都是黑乎乎的。

  高粱种子自己有了,所差的也只是相应的菌种,以后倒是可以搜集点存着。

  也能多出来一种美味。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300455/11110988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