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天文学网 > 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> 第53章 孤勇者

第53章 孤勇者


南直隶的十四名知府联名上疏,反对核田归税,摊丁入亩,并以影响夏粮秋税的征收相威胁。

  他们本以为朝廷会有所虑的,没想到等来的是集体免职。

  朱标发来的谕旨空前凌厉。

  "南直隶苏州府知府刘宏恩等十四人,身居高位,不思报效朝廷,不念民生疾苦,不识大体,不顾大局,着革去本兼各职,驱逐回乡,永不录用。知府之职,由同知接任!"

  寒窗苦读,中秀才,中举人,中进士。

  由小县的知县一步步升到中县的知县。

  由中县的知县一步步升到大县的知县。

  然后做到天下第一府苏州府的知府。

  只要有功无过,升河南、浙江这些大省的布政使,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。

  然而因为卷入核田归税的旋涡,三十余年来苦心经营的仕途突然断送了。

  刘宏恩大呼冤枉,却又无可奈何。

  他哭丧着脸向苏州府同知严之望移交知府衙门的公务。

  严之望却不肯接手。

  "刘公办不了的差事,下官也办不了。请刘公禀明陛下,另选高明。"

  刘宏恩和严之望一向不和,冷笑道:

  "严知府,敢情陛下的圣谕你一个字也没听啊?我己被革除本兼各职,永不录用了,妥妥的平头老百姓,谁给我资格上疏朝廷?

  你不是盯着知府的位子很久了吗?赶紧接任吧,眼馋这个位子的人可以从南京排到北平了。"

  说罢,挂印而去。

  严之望的确想当苏州知府,但绝不是这个时候。

  刘宏恩是个出了名的官迷,为了得到苏州知府的宝座,却宁愿逆龙鳞逆圣听,也要上疏反对核田归税。

  原因只不过是想全身而退。

  苏州的水太深了,各种势力纵横交错。谁敢在苏州推行核田归税、摊丁入亩,谁就是在玩命。

  严之望深知,此时接手苏州知府一职,无疑是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。

  的确可以过一过天下第一府知府的瘾,但能不能保住性命,就只有天知道了。

  他决定上书朝廷,声称德微才薄,担当不起苏州知府的重任。

  奏疏已经写好了,但他又犹豫开了,皇帝正在气头上,这个时候拒绝上任,不是上赶着往刀口上撞吗?

  严之望的猜测一点也没错,常州府同知郝嘉禾做了他想做,而不敢做的事,惹得朱标勃然大怒,将郝嘉禾逮入刑郎大狱。

  乾清宫中,朱标备感失望,对朱允熥说道:"国家养士三十年,到了用人之际,却净是些庸懦退缩之辈,实在令人寒心。"

  严之望最终还是将奏折呈了上去,果不其然,龙颜大怒。

  朱标下旨将严之望贬为庶民,发配琼州服苦役,永世不得回来。

  他十分好奇,严之望为何在这个时候辞职?难道他耳朵聋了吗?不知道郝嘉禾的下场吗?

  其他官员得知后,皆唏嘘不已,为了逃避核田归税,知州知府和常州知府也没人愿意干了。

  朱标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,掷下严令,再有同知拒绝接任知府者,一律关进锦衣卫诏狱。

  下了这样的狠手,辞职的风潮才打住。

  但是朱标不敢再任命新任苏州知府和常州知府了。

  核田归税还没开始,就连连受挫,朱标给气病了。

  朱标病倒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朝野,一些原本就对核田归税持反对态度的大臣趁机上疏,含沙射影攻击朱允熥。

  朱桢也劝道:"大哥,事缓则圆。允熥毕竟年轻,在核田归税的事情上也的确太急躁了些,如果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,就不会出现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了。"

  朱椿也说道:"官僚们就是士绅的代言人。触犯了士绅的利益就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。

  各地的士绅像野草一样,势力盘根错结,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,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。

  历朝历代谁不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,但是谁也想不出办法根除。允熥太年轻气盛,不知其中利害关系。

  依臣弟之见,还是暂缓推行核田归税的好。"

  洪武十八,北平布政使司、按察司官吏赵彧、赵全德,伙同户部侍郎郭桓,共同舞弊,吞盗官粮。

  朱元璋下旨严办,发现郭桓上与六部,下与府州县官吏勾结,侵吞宝钞金银,贪污田赋和盐税,折米两千四百余万石。

  这个巨大的数字让朱元璋无比震惊。

  但更让他震惊的是,郭桓舞弊的时间极长,手法极其拙劣,根本经不起一查。

  朱元璋下令处死了六部侍郎,及地方官员一万余人,被诛杀、被流放、被查抄的地主不计其数。

  这一事件影响至为深远,使江南的地主士绅形成了抗税的传统。

  他们视北方为累赘,不愿意出钱出粮供养边军。

  为了达成这一目的,他们不惜血体供养子弟读书,科举做官后,维护家族利益。

  历史上,朱元璋死后,没有武勋背景的朱允炆上位,自然沦为江南文官集团的傀儡。

  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操控朱允炆,大幅减免南方各省税赋,大量起用南方官员,南方读书人的带头大哥方孝孺深受朱允炆的器重,他的大量门生被塞入要害部门。

  在北方,则实行缩边、削藩、打压武勋的一条龙政策,所幸他们最后玩脱了,朱棣靖难成功,不然,明朝妥妥走上宋朝老路。

  江南文官集团天然敌视武勋出身的朱允熥。

  而朱允熥的所作所为,迁都,核田,摊丁入亩,仿佛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。

  这一次核田归税如果胎死腹中,朱允熥的威望将受到致命打击,即使他将来登上大位,也很难有大的作为。

  好在这个关键时刻,朱标坚定不移地支持儿子。

  文华殿中,朱允熥又刚刚经历了一波冲击,朱标神色庄严地说道:

  "太子之意,即是朕意。见太子即是见朕。核田归税,摊丁入亩,是不容置疑的国策。苏州知府空缺,常州知府空缺,谁愿往。"

  话音方落,陈?挺身而出,"臣愿往!"

  尹昌隆也挺身而出,"臣亦愿往!"

  朱允熥心中一暖,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,与天下作对的孤勇者,如今也有了同路人。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523073/11110994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