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天文学网 > 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> 第34章 迁都的恐慌

第34章 迁都的恐慌


朱允熥心潮澎湃,星辰大海,广阔未来,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
  永乐三年六月初一,朱允熥发布文告,决定启动北平新都的营建,指派朱椿主持迁都,并且从户部、工部、吏部、兵部、礼部、五军都督府抽调了大批官员。

  令朱允熥没料到的是,文告刚刚发出,南京市井间传出流言,说朝廷准备强征江南富户充实新都。

  洪武初年,朱元璋强制从湖广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等省向南京迁移人口。被迁移的富户千方百躲避迁移,遭到了朱元璋的血腥镇压,被杀者逾千人,秦淮河为之变赤。

  这一次迁都,又勾起了人们恐怖的回忆。

  南直隶的米价每天都在上涨,带动浙江、福建、江西的米价也涨了起来。半个月的功夫,米价己涨了二成五。

  朱允熥听到这一消息,赶紧发布文告辟谣,宣称朝廷不会强制移民。

  可是一纸文告并不会平息恐慌。不要说南京的民众不相信,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也不相信。

  整个北直隶不过三百万人口,北平不过十万人口,不从南方大量移民,如何撑得起一座新都?

  米价还在继续上涨,无钱买米的贫民日益增多,已经饿死了上千人。

  迁都还没开始,就是当头一棒。

  朱允熥这才意识到,迁都的确太难了。

  他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开会,征询破解之道。

  文华殿里,文武大臣议论纷纷。

  “迁都之事关乎国本,操之太急,所以才有了今日之变。”

  "饥民铤而走险就不好办了。"

  "太上皇和陛下该出来管管了,太子毕竟太年轻。"

  朱允熥刚刚监国,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。

  另一边,北平,朱棣接到朝廷旨意,命他迁往开平。

  燕王府里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,巍峨的门楼前停着数十乘马车。

  朱高炽正在指挥燕壬府中的兵丁以及太监往车上搬东西。

  朱棣、朱高煦、朱高燧父子三人酷爱兵器,各种长刀、短刀、长枪、短枪、弓弩、火铳、火枪,应有尽有。

  朱高炽则是满箱满柜的书籍、字画。

  徐妙云本想着回到南方,结果却去了更北的开平,想着此去塞外,再想回来就难了,心中惆怅不已。

  朱棣一身戎装,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,手执马鞭,仰望门楼上斗大的"燕王府"三个鎏金大字,眼里满是不舍。

  张玉、邱福、朱能各领燕山中护卫、燕山左护卫、燕山右护卫,一万六名王府护卫个个身形挺拔,威武雄壮。

  燕山三护卫人数虽不多,但战斗力极强。

  步兵、轻甲骑兵、重甲骑兵、火器兵各占四分之一。

  每名步兵配备的一面盾,一张弓,外穿硬甲,内穿软甲。

  轻甲骑兵一人二马,重甲骑兵一人三马,火器兵每人配火枪一支,火铳一支。

  整个火器营拥有一百六十门火炮,八百架战车。

  这样的配置,简直不能用豪横来形容。

  朱棣十分善于吸纳各种力量为己所用。

  在他的军中,有大量蒙古人和少量女真人。这些人精骑善战,熟悉塞外地形,获取情报,打入敌营,这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。

  燕山三护卫押解着大量粮草、辎重、武器,以及帐篷、毛毯等各种战略物资,浩浩荡荡离开北平,前往开平。

  镇守北平近二十年的燕王就要迁走了,北平城的士绅百姓纷纷走出来观看。

  燕壬朱棣旗下的军队,宛如一股洪流,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犹如战鼓。士兵们个个英姿飒爽,目光如炬,透露出坚毅和果敢。

  在阳光下,他们的盔甲闪烁着冷冽的光芒,长矛与盾牌交相辉映,形成一片森严的阵势,军旗飘扬,随风舞动。

  北平都指挥使铁铉奉朱允熥的命令前来送行,立即被燕军的严整和强悍所深震撼了。

  北平都司地处最前线,下属卫所兵人数高达十二万,是边军中战斗力最强的,但和燕军比起来,就显得太孱弱了。

  回去后,铁铉就给朱允熥上了一封密折,详述就任北平都指挥使以来的见闻和观感,暗戳戳提醒朱标,燕王在北平人脉深厚,影响深远,燕山三护卫装备太强,战力太精。

  南京的粮价还在节节攀升,饿死的人更多了。

  南京和周边的数个县,已经零星出现饥民成群抢劫富户,打死了几十条人命。

  文华殿中,朱允熥召集群臣议事,讨论如何平息南京乱局。

  兵部尚书茹瑺说道:"臣建议调京军弹压,将抢劫者就地正法。"

  户部尚书夏元吉说道:"臣建议派出稽查队,打击囤积居哄抬粮价的不法商贩。"

  礼部尚书白信蹈道:"臣建议朝廷开南通官仓,投放粮食,平抑良价。"

  附和茹瑺者有之,附和夏元吉者有之,附和白信蹈者有之。

  大臣们分化成三个阵营,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

  众皆喧喧,只有杨士奇沉默不语。

  朱允熥问道:"杨士奇,你有何见解?"

  杨士奇答道:"以臣之见,这三种做法,都无异于火上浇油,肯定会引起更大的恐慌,粮价反而会被抬得更高,局势反而会更混乱。"

  朱允熥问道:"你有何良策?"

  杨士奇道:"据臣粗略估算,南京大约有九万至十二万饥民。朝廷即使投放再多粮食,这些粮食也一定是被富户抢购囤积起来了,根本到不了饥民口中。

  朝廷应该省去一切中间环节,大量设置粥厂,对饥民敞开供应,只饥民中不再出现饿死人的状况,缺粮的恐慌自然降低了,然后粮价自然降下来了。"

  杨士奇出身卑微,对民间的了解是那些象牙塔里的科举官所无法比拟的。

  在众言纷纷、莫衷一是的时候,只有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。

  朱允熥禁不住击节赞赏:"杨士奇,卿所言甚合孤意,这件事就交给卿办。"

  杨士奇拱手说道:"臣领旨!"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523073/11111013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