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天文学网 > 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> 第14章 迁都的争论

第14章 迁都的争论


他说道:"儿臣资历浅薄,现在就监国,恐怕有些力不从心。有些要紧的事,还是需要父皇亲自办。"

  朱标问道:"是什么事?"

  "迁都!"

  元末大战,北平惨遭蹂躏,城池残破无比,到处断壁残垣,直到洪武二十七年,北平地区的人口才增长到十九万户,田亩六万多顷。

  朱标说道:"迁都北平,首先要疏通大运河,使得南北漕运畅通无阻,不然,南方物资难以运到北方。"

  京杭大运河始凿于隋炀帝,以洛阳为中心,沟通南北。

  元朝又开凿济州河、会通河与通惠河三段河道,使运河不再绕行洛阳。

  但会通河开凿不久,即出现了水量不足、航运受阻的情况。

  到洪武初年,会通河年久失修,彻底荒废了。

  为了向北方运粮,明朝只得走海路。海上风大浪急,经常出现船毁、人亡、粮翻的惨剧。

  除此之外,海上运粮船常遭倭寇和海盗的袭扰,损失惨重。

  会通河全长近五百里,疏浚工程耗费繁巨,初步推算,需银四百万两

  如今东倭北虏都挺消停的,朱元璋也想了了这一心愿,说道:"那就修河。"

  朱标道:"儿臣提过,但大臣们不赞同,说是太扰民。"

  对于修河,朱元璋也是心有余悸的,数十万精壮民夫聚在一起,若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其中煽动,后果不堪设想。

  元朝灭亡很多原因,贾鲁修黄河就是其一;

  隋朝灭亡很多原因,最大的一是征高丽,二是修运河。

  朱允熥接着:“这是官员们因循守旧,得过且过的借口,河运不通,如同经脉堵塞,怎么能置之不理。”

  朱元璋沉思片刻,道:“允熥所言甚是。此事交由你二人负责。”

  第二天上朝,朱标再次提出疏浚大运河,以及重建北平城的计划。

  刘三吾是个人精,立即问道:"市井间谣言纷纷,说朝廷有迁都北平的打算。请问陛下,是不是这么一回事?"

  朱标和朱允熥原计划事先不声张,而采取温水煮青蛙的办法,造成既成事实之后,逼群臣接受。

  但这么大的事,根本瞒不住。

  朱标没有说话。

  想要开扇窗,他们也是不会同意的,那就干脆把房顶掀了。

  朱允熥干脆利落地答道:"不是传言,是真的。"

  朝臣们一阵错愕,纷纷问:"迁都?为什么?"

  朝堂之上,反对迁都北京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
  有的紧皱眉头,神情严肃,认为迁都乃是劳民伤财之举,会给朝廷和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
  有的慷慨陈词,认为北平太靠近鞑靼,极不安全;

  有的大臣忧心忡忡,担心迁都动摇江南民心,恐怕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。

  朱标端坐在龙椅上,不为所动,心里跟明镜似的。

  朝中大臣多为南方籍,迁都北平触犯了他们的利益,因此极力反对,打的是忧国忧民的招牌,想的却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。

  大臣们的反对之声愈发激烈,他们叩头请罪,祈求皇帝收回成命。

  朱标一向很尊重朝臣的意见,但这一次,他要坚持到底。

  允熥还小,不能把什么麻烦事都留给他。

  朱标抬手示意众人安静,沉声道:

  “诸位爱卿,迁都之事关乎国运,朕岂会轻率决定?北平乃是我大明北疆重镇,战略意义重大。如今京城偏安江南,北方边患不断,实非长治久安之策。”

  “再者,朕已决意疏浚大运河,若迁都北平,一则可加强对北方的掌控,二则可利用漕运之便,繁荣京师。此事利在千秋,利在万世,朕意己决,卿等休再多言。”

  部分大臣听后略作思考,态度稍有转变,但更多人依旧坚决反对。

  此时,刘三吾又站出来,颤巍巍地说道:“陛下,人心思安,一动不如一静。我朝定都南京己三十年,正是国运昌隆的时候,何必多此一举呢?”

  这话,算是言简意赅说出了大臣们的心声。

  朱允熥反驳道:

  "正因为国运昌隆,才更需要居安思危。刘大学士难道忘了靖康之变,家国沦丧的奇耻大辱吗?"

  "现在我大明的确强盛,鞑子也的确不敢南下。可是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,谁敢保证强弱形势不会逆转?"

  "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,上一代人少一些因循苟且,下一代人就会多一些福气。"

  "刘大学士难道忘了,仅仅三十多年前,我堂堂华夏还是处在鞑子严酷统治之下,而我堂堂汉人,竟然沦为第四等人。"

  "没有燕云做屏障,中原就永无安宁之日。不和亲,不割地,天子守国门,这才是我大明应有的血性。躲在江南贪图安逸,那成了赵构吗?"

  朱允熥的话掷地有声。

  南方富有,北方贫穷,可是如果不守住此方,南方也会沦为别人眼中的肥肉。

  朝堂上一时陷入沉默。

  朱标道:"朕支持太子的观点,重修运河,迁都北平,是两项基本国策,不容置疑。"

  工部尚书刘璟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这两项工程十分浩大,可否先派人到北平考察,再做定论?”

  朱允熥道:"父皇,儿臣也正有此意。儿臣建议派工部郎中宋礼,率人前往北平。

  对北平的地形地貌、气候条件、人口分布等进行详细勘察。

  顺路考察治理北方水患,沟通南北运输。"

  宋礼是个奇才,出生于河南洛阳,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做官,十分了解北方地理、民情。

  宋礼生来聪明伶俐,读书过目不忘,乡试会试考一关过一关。

  洪武十二年,经吏部推荐,朱元璋看中了年方二十三岁的宋礼,没经过殿试,便直接将宋礼从国子监贡生,提拨为山西按察使。

  在山西任职期间,宋礼执法严明,铲奸除恶,兴修水利,劝屯劝耕,深受百姓爱戴。

  朱允熥知道宋礼最大的专长是水利工程,便将他调入工部,宋礼在工部期间,政绩斐然。

  朱标欣然命令宋礼奔赴北平实地考察。

  同时下令在朝堂上展开讨论,广泛征求大臣们的意见,以便制定更加完善的迁都方案。

  宋礼接到命令后,立刻动身前往北平。

  他一路上风尘仆仆,仔细观察沿途的山川河流、城镇乡村,并记录下各种数据和信息。

  到达北平后,更是深入城市和乡村,与当地百姓交流,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。

  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,宋礼终于完成了勘察任务,返回京城。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523073/11111034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