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天文学网 > 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> 第98章 机遇与挑战

第98章 机遇与挑战


日本在长达六十年的南北对峙时期,产生了大量没落贵族、失业武士,他们是倭寇的主体。

  张士诚、方国珍的旧部,东南沿海的私盐贩子,武装海商,以及南洋诸国的不安定分子,组成了一个个海盗团伙,

  动辄劫掠大明的商船,甚至在岸上攻城掠地,烧杀抢掠。

  终明一朝,北虏东寇都是明朝的两大心腹之患,持续不断地消耗着明朝的国力。

  现在,朱允熥在海上取得了一系列空前胜利,南至吕宋,北至琉球,长达万里的海疆都在传扬着大明皇太子的威名。

  但是这一海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了,一有松懈,倭寇和海盗就会卷土重来。

  对这一点,朱元璋有着深切的体会。

  大张旗鼓的海上剿寇行动,耗费钱粮无数,却往往只能换来短暂的安宁。

  朱元璋和朱标不约而同地认为,到了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策略的时候。

  文华殿中,大臣们激烈地讨论着平定海患的策略。

  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怎么样分配,既是政见的不同,也是各自利益诉求的不同。

  兵部尚书茹瑺说道:

  "我大明水师战船老旧,水军亦不足,应该将水军至少扩大三倍,并建造三千艘战船,常年在东至琉球,西至马剌加的海域巡逻,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海患死灰复燃。"

  户部尚书夏元吉极力反对:

  "此举虚耗国力,有穷兵黩武之嫌。茹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。

  现在户部所征收的秋粮夏税连应付九边重镇的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,哪有这么多余钱花在水师之上?"

  茹瑺反唇相讥。

  "太子神勇,好容易连在海上取得几场大捷,不扩大水师,如何保住战果?朝廷设户部尚市,是为国聚财的,不是整日哭穷的。"

  夏元吉毫无示弱,也立即还以颜色。

  "茹尚书,钱粮是一分一厘攒起来的,不是吹口仙气从地里冒出来的。府中无钱,库中无粮,说什么都是白搭。"

  茹瑺是兵部尚书,代表的是军方的势力,当然希望发展军力,这样兵部的权就更重了。

  夏元吉是江西人,代表的是江南士绅的利益。

  江南是明朝的钱仓粮仓,朝廷每有大的战事,便伸手向江南士绅要钱。

  江南士绅的确有钱,但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
  苏州、松江、常熟、无锡、嘉兴,赋税已经是全国最重的了。

  打蒙古要江南出钱,打倭寇,打海盗,也要他们出钱,现在又要扩建水军,还异想天开去马剌加巡航,马刺加的海盗关我甚事,凭什么要我掏钱?

  两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。

  有的大臣支持茹瑺,主张积极进取。

  有的大臣支持夏元吉,主张保守内敛,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。

  朱标在一旁听得认真,他开口说道:

  “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,水师确实需要加强,但也需考虑朝廷的财政状况。依朕看,可以先扩大近海水师的规模,将来再图谋远海。”

  这种和稀泥,两边不得罪的做法,得到了众人纷纷附和。

  但是夏元吉依然坚持己见。

  :"太子在海上连打了几仗,耗银不下六百万两,户部己经穷得叮当响了。

  浙江、南直、湖广、四川、山东、山西几个大省的赋税已经提前预征两年了。再预征,恐怕激起民怨。"

  朱元璋又老调重弹,"那就发行五百万贯大明宝钞。"

  夏元吉反对得更激烈了,"太上皇,此举不妥!断不可行!"

  朱元璋拧着眉问道:"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不守卫海疆了吗?"

  夏元吉:"民间三大恨,一北虏,二东倭,三宝钞。臣以为,宁可乱生于外,不可乱于内。"

  朱元璋勃然变色,"你这在是说咱祸乱老百姓吗?"

  夏元吉面无惧色:"臣不敢。但没有银子做抵押就发宝钞,民间不认账。前元一亡于贾鲁修黄河,二亡于脱脱变钞。

  很多事,功在千秋,却罪在当代。杨广征高丽,修运河,造福后世,隋却二世而亡。请太上皇三思,请陛下三思。"

  连近海水师都不愿扩建,这就有些过份了,朱标很是不悦,文华殿中气氛陡然变了。

  礼部尚书站出来说道,“太上皇,陛下,朝廷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各国,与各国商讨签订盟约,共同对付海盗。”

  南洋各国孱弱不堪,连自保都难,指望他们对付海盗实在有些强人所难。

  这种不痛不痒的建议,有什么用?

  朱元璋想起了时任五军都督的李文忠的一份奏章,上面提到了一种名为“烽火台”的防御体系。

  这种办法既能有效打击倭寇和海盗,又比较节省。

  朱元璋决定在沿海地区推行“烽火台”计划,每当有海盗靠近,烽火台上便燃起熊熊烈火,信号迅速传遍四周,水师部队能够及时作出反应,抵御外敌的入侵。

  群臣对这种花点小钱就能办的事并不反对。

  议来议去,并没有议出个所以然来。

  朱元璋对朱标说道:"允熥鬼点子多,召他回来问问吧,看他有什么好法子。"

  正在首里的朱允熥接到诏令后,准备启程返京。

  琉球二万岛民闻讯,扶老携幼相送,进献的珍珠玛瑙船载斗量。

  朱允熥乘坐一艘大船返京,吴忠、吴良、马和、陈祖义随船同行。

  船到了燕子矶,朱椿率文武大臣来迎接。

  朱允熥气宇轩昂走下船。

  进入南京城,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列队欢迎。

  朱允熥骑着高头大马,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正阳门。

  回到太子东宫不及沐浴更衣,朱允熥就兴冲冲地去见朱元璋和朱标。

  朱元璋咧着大嘴笑,"瘦了,黑了。"

  朱标笑而不语。

  朱允熥向朱元璋和朱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——建立远洋舰队。

  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,笑道:"茹瑺也是这么说的,但被夏元吉顶了回去。"

  "为什么?"

  "没钱。"

  朱允熥接着说道:"这笔钱并不一定非得由朝廷出。"

  "朝廷不出,谁出?"

  朱允熥笑道:"俗话说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如此辽阔的海域,还怕养不起一支远洋舰队吗?正有人眼巴巴等着给朝廷送钱呢!"

  朱元璋和朱标异口同声问道:"谁?"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523073/11111065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