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海运改革


朱标在文华殿召见宋礼。

  吏部尚书骞义、户部尚书夏元吉、兵部尚书菇瑺、工部尚书刘璟、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杨士奇,五军都督徐辉祖,几个重臣也在座。

  朱标问道:"卿此次北行,有何见闻?"

  宋礼道:"臣生在河南,长在河南,又在山西为官多年,但此次北行还还是让臣颇受震撼。"

  朱标:"细细道来。"

  宋礼:"北直隶人口稀薄,市井萧条,跟南直隶没得比。

  河南、山东这些大省,跟浙江、福建、江西也没得比。

  开国三十年了,北方依然十分空虚,只有迁都北平,才能改变南重北轻的局面。"

  朱标环视众重臣道:"百闻不如一见,卿等如果到北方转一转,看一看,也会这么说的。

  我父驱逐鞑虏,再造中华,我必使北南一体才能使山河永固。因此迁都北平是不可更改的国策。卿等明白吗?"

  众臣都答:"明白。"

  宋礼又道:"臣又实地察看了北平城池,损毁的实在太严重了,想要建成新都,耗费的钱粮将会数以千万计。"

  夏元吉忧心忡忡插话道:

  "殿下,虽然开放海禁赚了不少银子,但北征蒙古,东征日本,两次大战耗银不下二千万两。

  户部存银早己所剩无几了。臣也知道迁都北平是千年大计,但朝廷财力实在难以支撑,可否再集攒几年国力再说。"

  刘璟也附和道:"光皇宫各个大殿的修建所需的砖石、树木,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。只有云贵川的深山里,才有适合建宫殿的树木,采伐之后,如何运到北方?"

  朱允熥道:"辽北森林密布,从辽北砍伐即可,何须从西南运过去?"

  刘璟又问道:"要建新都,至少要动用数十万民户、匠户,臣估计,营建新都少则十年,多则十五年,如此漫长的时间,粮食总得从南方运吧?运河早已堵塞了,如何运得过去?"

  朱允熥道:"那就先疏通运河。"

  夏元吉道:"疏通运河,又是一个浩大功臣,得征用数十万民夫,这又是一大笔钱,钱又从哪里来?"

  朱允熥道:"那就走海运吧。"

  宋礼道:"臣也是这么想的。但去了登州、莱州、天津之后,心也凉了半截。

  海运的问题实在太大了。

  海上风大浪急,又常有海盗倭寇出没,每年船毁人亡的事情不在少数。

  海运中损坏的船只,因得不到及时修补而残破不堪:

  漕运衙门苛待造船和修船的匠户,导致许多匠户倾家荡产,有些人就逃到日本成了倭寇。

  海运的效率也极低,运价比河运竟高了三倍。"

  宋礼的话,如同向平静的水面扔下了几个炸弹。

  工部、户部、兵部、五军府全都管着海运。

  因为政出多门,所以管理十分混乱。

  宋礼直言不讳地抨击海运,这几个大臣脸上火辣辣的。

  迁都困难重重,头一只拦路虎就是海运。

  朱标神情凝重,问道:"海运颓废到了这个地步,究竟是何缘由?众卿有何高招整顿?"

  众大臣全都沉默不语,大殿中静得可怕。

  朱标见无人答话,便点名道:“骞义,你来说说。”

  骞义迟疑片刻,道:“这……海运牵一发而动全身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
  朱标连问了杨士奇、茹常、夏原吉、刘璟,徐辉祖数人,都是支支吾吾的,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
  海运承担着南北粮食物资的连运,好比唐僧肉,六部、五府、都院、地方三司,沿海卫所,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不在少数。

  大家同朝为官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何必彼此为难呢?

  看到这万马齐喑的场景,朱允熥挺身而出,朗声说道:"父皇,儿臣有一策。"

  朱标十分欣喜,"讲!"

  朱允熥道:"儿臣的办法是官管民营。"

  朱标问道:"官怎么管?民怎么营?"

  朱允熥道:"开放海禁以后,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涌现了很多海商,多者有百余条船,少者亦有二三十条船。他们出海贸易是有季节的,一年总有三四个月是白白闲着无事可干的。"

  "朝廷可设立专门的海运衙门,与这些海商接洽,将运粮、运兵的任务发包给他们,至于运价,则用投标的方式。"

  投标?众臣面面相觑。

  夏元吉:"请问殿下,如何投标?"

  朱允熥道:"这就需要户部和工部核算一下。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、食盐、布匹究竟有多少,花费的运费有多少,然后以二折的运价发包出去。"

  夏元吉诧异地问道:"如此之低的运价,谁愿意承接?"

  朱允熥冷笑道:“海运的价格本来应该比河运低的,却硬生生比河运高出了三倍。这其中必有缘由。如果认真去查,又会引起轩然大波。"

  "孤以二折价发包出去,虽然不高,但也并不算低了,是一个很公道的价格了。"

  "况且,对于承运海商,朝廷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,如减免税费等,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。他们除了运送朝廷物资之外,还可运输民间物资,这又是一笔大生意,还愁没人做吗?”

  “如此一来,既利用了海商的闲置船只,又节省了朝廷的开支。而且,由海商负责运输,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避免损失,其效率必然高于现行的官方海运。"

  "商人的本性是逐利,这么大笔的生意,谁不抢着干?”

  朱标满意地点头,赞道:"这个法子好,朝廷也不必将什么事情都揽到手上。"

  夏元吉问道,“这样一来,原有的依赖海运为生的官员、胥吏、卫军、船主、民夫就无事可干了,这些人加起来,总数不下三四十万。请问殿下,如何安置?”

  朱允熥沉思片刻,说道:"每一个人都有用处,不要说小琉球、大琉球、吕宋、马剌加缺人,就是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辽东也大把大把缺人,可以让他们修河、筑堤、开路、垦荒,何事不可干?"

  "人囗是天下最宝贵的财富,作为主管天下户籍的户部尚书,卿还嫌人多吗?卿要将格局打开,开源节流两手抓。"

  夏元吉面露愧色,心悦诚服地说道:"是臣太愚钝了,鼠目寸光。"

  朱标欣慰地看着儿子,多年的栽培总算没有白费。

  他开口说道:"允熥,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办理吧。"

  朱允熥拱手说道:"是!父皇!"

  又面向众臣,朗声说道:

  "孤决定从吏部、工部、户部、兵部、五军府,抽调得力人员,成立海运司,负责管理沿海一切官盐、官粮、官布的运输事务!"

  "骞义、刘璟、夏元吉、茹瑺、杨士奇、徐辉祖,你们共同负责办理。"

  众臣齐声应道:"是!"

  "宋礼!"

  "臣在!"

  "孤任命你为海运总督,与六部平级,直接向孤负责。"

  "谢殿下!臣一定尽心竭力,不负殿下重托。"

  朱允熥又不假思索说了四五件事,如何清点旧有资产,如何安置裁减人员,交代的简洁明白。

  这次廷议一开就是三个多时辰,朱标已是十分倦怠。

  朱允熥仍然兴致勃勃地讲着如何改革海运,朱标突然一阵眩晕,忙抓住龙椅,身子却不由自主地往前倾倒,扑通一声栽倒在地。

  众人正听得聚精会神,纷纷被这一幕惊得跳了起来。

  骞义、夏元吉惊呼连连:

  "陛下!"

  "陛下!"

  杨士奇、茹瑺、刘璟、宋礼惊得面无血色。

  徐辉祖反应最为迅捷,扑过去要将朱标抱起来。

  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。

  朱允熥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凝固了。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net/book/3523214/11111033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net